文场三化鲁儒生,三十馀年振重名。的意思及出处

诗词原文

鲁儒

文场三化鲁儒生,三十馀年振重名。的意思及出处

唐·刘禹锡

文场三化鲁儒生,三十馀年振重名。

擢第未为儒者荣,宣室曾对汉皇惊。

白头老罢舞复歌,杖藜裹饭去匆匆。

如今薄宦老濉上,远望秋云泪满空。

作者简介

刘禹锡,字梦得,唐代文学家、哲学家,有“诗豪”之称,贞元九年(793年),进士及第,初在淮南节度使杜佑幕府中任掌书记,后入朝为监察御史,贞元末,与柳宗元,陈谏、韩晔等结交于王叔文,形成一个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,后历任朗州司马、连州刺史、夔州刺史、和州刺史、主客郎中、礼部郎中、苏州刺史等职,刘禹锡的诗歌创作,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,语言平易流畅,意境新颖,富有哲理韵味,尤其是他的咏史诗与竹枝词,写得更是别具一格,耐人寻味。

译文

在文坛上经历了三次科举的鲁地儒生,三十多年来一直享有盛名,考中进士并不算是儒者的最大荣耀,曾在宣室中应对汉皇的提问,那才是真正的惊人之举,如今我已白头老去,虽然还能跳舞唱歌,但总是匆匆地拄着拐杖、带着干粮离去,现在我只是在濉水边担任着微薄的官职,远远地望着秋天的云彩,心中满是泪水。

释义

这首诗主要描绘了诗人自己作为一位儒生,在科举道路上历经坎坷,最终虽然有所成就,但内心却充满了对过往岁月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无奈,首句“文场三化鲁儒生”点明了诗人的身份和经历,次句“三十馀年振重名”则突出了他的文学成就,后两句则通过对比和描写,展现了诗人对过去和现在的不同感受,以及对未来的迷茫和无奈。

赏析

这首诗在表达上采用了对比和象征的手法,使得诗歌在情感上更加深沉和丰富,首句中的“三化”和“鲁儒生”既点明了诗人的身份和经历,又暗示了他在科举道路上的艰辛和不易,次句中的“三十馀年”和“振重名”则突出了诗人的文学成就和影响力,后两句则通过对比和描写,展现了诗人对过去和现在的不同感受,以及对未来的迷茫和无奈,整首诗在情感上既有对过去的怀念和感慨,又有对现实的无奈和迷茫,同时也透露出一种对未来的期待和憧憬。

创作背景

这首诗是刘禹锡在晚年时期创作的,当时他已经历了多次科举考试和仕途的起伏,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,在创作这首诗时,他可能正面临着仕途的困境和生活的压力,内心充满了对过往岁月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无奈,他在诗中通过描绘自己的经历和感受,表达了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感悟,这首诗也反映了唐代士人阶层在科举制度和仕途上的艰辛和不易,以及他们对未来的迷茫和无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