诗词原文
绮怀十六首·其十五
清·黄景仁
几回花下坐吹箫,银汉红墙入望遥。
似此星辰非昨夜,为谁风露立中宵。
缠绵思尽抽残茧,宛转心随断续弦。
休文虽即逃琼液,阿鹜还须掩玉闺。
作者及朝代
作者:黄景仁(1749年—1783年)
朝代:清代
作者简介
黄景仁,字汉镛,一字仲则,号鹿菲子,常州府武进县(今江苏常州)人,清代著名诗人,自幼聪颖好学,但家境贫寒,一生未得显达,他的诗作情感真挚,风格独特,尤擅长抒发个人情感与人生感慨,是清代诗坛上的一颗璀璨明珠,黄景仁的诗歌多抒发怀才不遇、身世飘零之感,以及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与失落,情感深沉而细腻。
译文
多少次在花下吹箫,遥望着那银河与红墙(象征着难以触及的爱情),今夜的星辰已非昨夜,我究竟是为了谁在寒风中站立到深夜?思念如同抽尽的残茧,心绪随着断弦的琴声而起伏,虽然沈约(休文)能逃避美酒的诱惑,但陈阿娇(阿鹜)仍需掩上她那华丽的闺房之门。
释义
此诗通过描绘诗人对往昔美好时光的追忆与对现实孤独处境的感慨,表达了诗人对逝去爱情的深深怀念与无奈,诗中“花下吹箫”、“银汉红墙”等意象,营造出一种梦幻而又遥不可及的意境,暗示了诗人对爱情的渴望与失落。“星辰非昨夜”、“风露立中宵”则表达了时间的流逝与孤独守候的悲凉。“抽残茧”、“断续弦”比喻情感的耗尽与心绪的纷乱,而“休文逃琼液”、“阿鹜掩玉闺”则借古喻今,进一步强化了诗人对爱情既向往又逃避的复杂心理。
赏析
此诗情感深沉,意境悠远,是黄景仁抒情诗的佳作,诗人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与丰富的意象构建,将个人情感与人生哲理巧妙融合,展现了诗人对爱情的执着追求与无奈放弃之间的挣扎,诗中“星辰非昨夜”一句,既是对时间流逝的感慨,也是对爱情变迁的无奈接受,富有哲理意味,而“休文虽即逃琼液,阿鹜还须掩玉闺”两句,则通过历史典故的引用,巧妙地表达了诗人对爱情既渴望又恐惧的矛盾心理,使全诗情感层次更加丰富。
创作背景
黄景仁一生坎坷,才华横溢却未得志,对爱情也充满了憧憬与失落,此诗可能创作于诗人情感受挫、人生失意之时,通过对往昔美好时光的追忆与对现实孤独处境的描绘,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深深怀念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,诗中既有对美好爱情的向往,也有对现实无奈的接受,反映了诗人复杂而深刻的内心世界。